职工园地(存档)
教改关键之我见--小学教育再平衡
发布时间:2014-11-12
近来因自己的小孩慢慢长大,遂更多关注小孩的教育问题,遇到合适人的便聊聊,不聊不知道,一聊着实吓一跳。中国的小学素质教育改到现在,满意的人实在少得可怜。个人总结分析认为,我国的小学教育最急需解决如下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。
一、小学教育职责分配严重扭曲,学校承担的太少,家庭承担的过多,亟需实现职责分工的再平衡。
据大家反映,我所在省会城市,各个小学下午放学基本均在15:30左右。下午大多没有学问课,究其缘由,均号称要实行素质教育,减轻小学生负担。但结果恰恰相反,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放学后家庭作业基本都要做到晚上20:00左右。更为可怕的是,小孩放学基本都需要有一个家长接送,还得安排一个专人辅导孩子做好家庭作业。因为在校时间实在有限,老师教授的常识就会非常粗线条,朗读、记忆、背诵、听写、复习等等都需要在课余由家长辅导完成。也就是说,学生并没有“减负”,学校到是“减负”了,减掉的时间由家长和学生在课后补上,反而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。
于是乎,总有一个家长实际上变成了老师的助教。承担助教角色的大多是祖父母、外祖父母或孩子的妈妈,但因为祖父母、外祖父母往往存在:自身学问水平有限、体力精力不足、不会使用现代通讯教育工具等问题,难以独立完成“助教”任务,年轻而又高知的妈妈们大多数时候就成为了全职太太和助教。很多家长都会戏言,“这既是一个拼爹的时代,又是一个拼娘的时代”。爹要解决的是攫取金钱、权力和资源;娘要解决的就是子女教育。前者决定着眼前的家庭生活质量,后者关系着今后生活的好不好以及家族的传承。由此可见中国人的“累”。
在我看来这是严重的教育职责分配失衡,必须尽快实现再平衡。遥想20多年前我自己上小学的时候,雷打不动的每天7节课,早4节下3节,17:30下课,当时还不学外语。现如今,各小学基本都已开通外语教学,还有各种素质教育课程,教学时间反而缩短了2个小时,教学要求反而比以前更高(以前的考试60分及格,现在的考试不到90分可能都算“不及格”呢),孩子要想学得好,跟得上,就必须豁出命去,前提还得有一个有常识、懂教育、肯付出的“家长助教”。所以请别再以“减负”为名扭曲教育职责的分工吧,让学校真正承担起“教书育人”的职责,减轻家长在常识传授上的压力。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应承担的责任无可推脱,但毫无疑问这种责任应该主要体现在环境营造、熏陶和价值观引导上。
让大家从恢复8小时学校教育时间开始实现教育职责分工的再平衡吧。让老师们再多花3小时,讲授得更细致点、更深入点,让孩子们在学校范围内与老师、同学一起完成课后作业和测试,一气呵成地在学校完成常识学习,放学后就是和家人享受生活,不要再折腾作业了。这样的教育和学习比孩子们回到家里重复学习课堂上的常识,一定更有新鲜感,也一定更高效,因为在学校有老师辅导、同学帮助,比回到家里交由家长辅导肯定更有效。也许只有这样,大家的孩子们才可能真正拥有课余时间,拥有玩耍的权利;大家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,而不是学霸;大家年轻而高知的妈妈们才能回到社会,成为社会中坚力量,安安心心为GDP增长而奋斗。
至于素质教育的“素质”二字,在我看来更多是与“教授常识的内容、体系以及教授方法”相关,而非与时间成当下某种意义上的“负相关”。
二、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方式必须创新和改革。
素质教育的“素质”主要体现在“大家要教授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常识?帮助其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和人生观?以及用什么样的手段、方式去实现?”而这些恰恰是大家现在的小学教育亟需改变的,但也是最难的,它是一个整体,一个体系,各方面相互关联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什么时段教授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常识,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来完成,按当下体制,不妨通过教育部以“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的形式来实现”。而且这个“统一的体系”应该通过从小学到高中教育一体贯彻下去,这样大家的选人标准才是统一的,才是公平的。而目前,恰恰相反,各地的教材往往大大不同,在小学阶段反映尚不明显,但一到高考就会反映出来。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常识本就不同,不同区域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更是大相径庭,先不论教师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,光是以不同的书本进行学习,以不同的试卷考试,以这样的结果分数来选拨人才恐怕很难说不得上公平、科学。也许有人会说,“统一教材、统一大纲”会磨灭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。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,中小学毕竟是给孩子打基础的阶段,基础常识通过顶层设计统一也没什么不好,换句话说,谁又能保证各个区域地方单独设计的教材就优于顶层统一设计的呢?再说,创造性、多样性完全可以通过大学本科、硕士、博士教育来进一步培养、细分。
如果说“统一教材、统一大纲”完成的是教授孩子们什么常识内容的顶层“制度设计”,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“制度实行”。现在制度实行走样、危害较大,主要包括“考试出卷偏离大纲、老师教授不按大纲”,导致了“孩子们需要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,千方百计把各个常识点学更深,最好是小学6年级就能掌握初一的相关常识,以便在考试中稳操胜券”。也间接导致了一些老师该讲授的常识不讲,课后办辅导班再讲的现象屡禁不止。凡此种种,如严格制度实行,定当大大改善。
再者,就是政府对学校的管理,以及各个学校对老师的管理,需要优化和改良。大家要给老师讲授常识所必须的时间(如5小时延长至8小时),确定所需讲授常识的范围(统一教材、统一大纲),培训其讲授的方式方法(教学方法创新为本人认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),合理的监督和检查老师授课的内容和效果等等。另,如果说高薪对养廉有一定的帮助,我认为在学校最应该率先试行。
总之,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顶层设计,关键是要从小学教育开始抓起,因为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三观形成的阶段,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时候,是兴趣启蒙阶段。如果小学教育不强、不科学,20年后大家还会像今天一样苦苦追问“为什么大家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?”
一、小学教育职责分配严重扭曲,学校承担的太少,家庭承担的过多,亟需实现职责分工的再平衡。
据大家反映,我所在省会城市,各个小学下午放学基本均在15:30左右。下午大多没有学问课,究其缘由,均号称要实行素质教育,减轻小学生负担。但结果恰恰相反,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放学后家庭作业基本都要做到晚上20:00左右。更为可怕的是,小孩放学基本都需要有一个家长接送,还得安排一个专人辅导孩子做好家庭作业。因为在校时间实在有限,老师教授的常识就会非常粗线条,朗读、记忆、背诵、听写、复习等等都需要在课余由家长辅导完成。也就是说,学生并没有“减负”,学校到是“减负”了,减掉的时间由家长和学生在课后补上,反而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。
于是乎,总有一个家长实际上变成了老师的助教。承担助教角色的大多是祖父母、外祖父母或孩子的妈妈,但因为祖父母、外祖父母往往存在:自身学问水平有限、体力精力不足、不会使用现代通讯教育工具等问题,难以独立完成“助教”任务,年轻而又高知的妈妈们大多数时候就成为了全职太太和助教。很多家长都会戏言,“这既是一个拼爹的时代,又是一个拼娘的时代”。爹要解决的是攫取金钱、权力和资源;娘要解决的就是子女教育。前者决定着眼前的家庭生活质量,后者关系着今后生活的好不好以及家族的传承。由此可见中国人的“累”。
在我看来这是严重的教育职责分配失衡,必须尽快实现再平衡。遥想20多年前我自己上小学的时候,雷打不动的每天7节课,早4节下3节,17:30下课,当时还不学外语。现如今,各小学基本都已开通外语教学,还有各种素质教育课程,教学时间反而缩短了2个小时,教学要求反而比以前更高(以前的考试60分及格,现在的考试不到90分可能都算“不及格”呢),孩子要想学得好,跟得上,就必须豁出命去,前提还得有一个有常识、懂教育、肯付出的“家长助教”。所以请别再以“减负”为名扭曲教育职责的分工吧,让学校真正承担起“教书育人”的职责,减轻家长在常识传授上的压力。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应承担的责任无可推脱,但毫无疑问这种责任应该主要体现在环境营造、熏陶和价值观引导上。
让大家从恢复8小时学校教育时间开始实现教育职责分工的再平衡吧。让老师们再多花3小时,讲授得更细致点、更深入点,让孩子们在学校范围内与老师、同学一起完成课后作业和测试,一气呵成地在学校完成常识学习,放学后就是和家人享受生活,不要再折腾作业了。这样的教育和学习比孩子们回到家里重复学习课堂上的常识,一定更有新鲜感,也一定更高效,因为在学校有老师辅导、同学帮助,比回到家里交由家长辅导肯定更有效。也许只有这样,大家的孩子们才可能真正拥有课余时间,拥有玩耍的权利;大家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,而不是学霸;大家年轻而高知的妈妈们才能回到社会,成为社会中坚力量,安安心心为GDP增长而奋斗。
至于素质教育的“素质”二字,在我看来更多是与“教授常识的内容、体系以及教授方法”相关,而非与时间成当下某种意义上的“负相关”。
二、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方式必须创新和改革。
素质教育的“素质”主要体现在“大家要教授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常识?帮助其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、价值观和人生观?以及用什么样的手段、方式去实现?”而这些恰恰是大家现在的小学教育亟需改变的,但也是最难的,它是一个整体,一个体系,各方面相互关联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什么时段教授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常识,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来完成,按当下体制,不妨通过教育部以“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的形式来实现”。而且这个“统一的体系”应该通过从小学到高中教育一体贯彻下去,这样大家的选人标准才是统一的,才是公平的。而目前,恰恰相反,各地的教材往往大大不同,在小学阶段反映尚不明显,但一到高考就会反映出来。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常识本就不同,不同区域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更是大相径庭,先不论教师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,光是以不同的书本进行学习,以不同的试卷考试,以这样的结果分数来选拨人才恐怕很难说不得上公平、科学。也许有人会说,“统一教材、统一大纲”会磨灭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。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,中小学毕竟是给孩子打基础的阶段,基础常识通过顶层设计统一也没什么不好,换句话说,谁又能保证各个区域地方单独设计的教材就优于顶层统一设计的呢?再说,创造性、多样性完全可以通过大学本科、硕士、博士教育来进一步培养、细分。
如果说“统一教材、统一大纲”完成的是教授孩子们什么常识内容的顶层“制度设计”,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“制度实行”。现在制度实行走样、危害较大,主要包括“考试出卷偏离大纲、老师教授不按大纲”,导致了“孩子们需要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,千方百计把各个常识点学更深,最好是小学6年级就能掌握初一的相关常识,以便在考试中稳操胜券”。也间接导致了一些老师该讲授的常识不讲,课后办辅导班再讲的现象屡禁不止。凡此种种,如严格制度实行,定当大大改善。
再者,就是政府对学校的管理,以及各个学校对老师的管理,需要优化和改良。大家要给老师讲授常识所必须的时间(如5小时延长至8小时),确定所需讲授常识的范围(统一教材、统一大纲),培训其讲授的方式方法(教学方法创新为本人认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),合理的监督和检查老师授课的内容和效果等等。另,如果说高薪对养廉有一定的帮助,我认为在学校最应该率先试行。
总之,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顶层设计,关键是要从小学教育开始抓起,因为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三观形成的阶段,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时候,是兴趣启蒙阶段。如果小学教育不强、不科学,20年后大家还会像今天一样苦苦追问“为什么大家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?”
(邓业军 张星明)